收藏我们联系我们
动态信息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这些年,处在十字路口的EMS厂商们

发布时间:2012-8-7

关键字:EMS厂商  电子制造 

一位电子制造业专家认为,能率先提升制造业价值链的电子制造服务(EMS)厂商,将可取得比其它竞争对手更早一步扩充业务版图的优势。在过去三十年来,EMS厂商已经享受到了相当程度的营收高速成长,不过该市场现正经历剧烈的结构性变化,导致EMS面临与未来发展策略有关的十字路口;而几家大型EMS厂商的命运将会在5年内定案。

 

大约在三十年前,EMS产业因为大型原厂(OEM)寻求外包生产的风潮而诞生,而掀起这股风潮的主要经济推动力包括:

 

● 原厂意图将固定成本(fixed costs)转为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s);

 

● 光是一家EMS厂商就能够汇集来自多重市场的需求,因此能将厂房利用率最大化,也能大量采购零组件;

 

● EMS厂商具备能提升营运效益的专门制造能力。

 

以上的动力让伟创力(Flextronics)、富士康(Foxconn)、捷普(Jabil Circuit)等EMS厂商快速崛起;在这段时间里,这些厂商已经建立起一个被泛指为“中国公司(China Inc.)”的产业生态系统。而尽管业绩成长,EMS厂商们是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抓住了所制造产品中非常少的一点价值。

 

这样的现实从厂商们微薄的营运毛利率数字就能看得出来──如伟创力是2%,捷普为3.73%──但为何利润会这么少?原因有二:

 

第一,通常EMS厂商无法掌控产品设计,也不会干预所制造产品的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s);在这样的程度上,EMS仅有权选择组件,但也都是那些原厂不会在乎选哪种的现成商品。

 

第二,EMS厂商倾向于将与每家客户的互动,视为单次独立的交易;这种行为的后果是让每一笔交易的利润水准仅能“安全过关”,但却无法为整个企业提供实质的杠杆效应。

 

总而言之,唯一实际的企业杠杆点在于针对厂房的资本投资,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策略;至于剩下的,那种营运模式只是大量低利润的服务,以及在企业层级上稍嫌太小的杠杆效应。

 

EMS厂商到目前为止都很满意现状,因为他们的目标集中在推动业绩成长;一直以来,它们也致力于透过投资零组件甚至完整的产品,来提高利润。不过,对那些以服务为导向的厂商来说,要转换到以产品为导向的模式会相当困难,而这也成为EMS业者们的难题。

 

然而,电子终端市场正朝向某种会让EMS厂商非常难以抉择的模式改变中;终端市场的变化包括了:

 

●电子产业主要是由三个最大的消费性市场所推动(计算机、手机、平板装置);这些市场对成本非常敏感,因此需要对EMS厂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

 

●其余的市场包括一些小量、高利润的生意,例如电信、航天、国防、医疗与工业。

 

消费性电子市场的发展轨迹,最终会回到OEM/ODM的经营模式。为什么?主要的理由仍然有两个:

 

其一,大型消费性电子品牌已经具备很高的产品量,因此能由EMS厂商所提供的核心价值(汇集产品量、客制化与可变成本)在此状况下大为降低;其二,对于对成本非常敏感的OEM厂来说,EMS厂商的利润是成本,而且是能被透过成本最佳化策略排除掉的。

 

长期来看,消费性电子产业的发展轨迹将是企业之间的整并,而运算产品市场的发展轨迹已经预示了这样的方向;在这些市场中,台湾的ODM厂商积极推销自有品牌(例如华硕),而富士康等EMS厂商则基于利润考量,远离了运算产品领域。

 

对于盲目地跟从消费性电子市场、仅专注于营运效益的厂商来说,采取这样的策略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相反的,非消费性市场为EMS厂商提供了产生更大价值的潜力。

 

不同于消费性电子厂商,其它市场领域的业者通常生产量较少,所以对他们来说能汇集需求的功能是有实质价值的;此外,这些原厂也有处理包括组件报废、扩展可靠 性等等问题的需求。通常,这类厂商对于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的需求更高,而且一般都不具备建立这类能力的内部技能。

 

因此,对EMS厂商来说,提升产业价值链的机会在于设计解决方案、供应链,甚至是相当于ASIC的PC电路板供应能力;能率先提升价值链的EMS厂商,将有机会大幅度超前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