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万亿级市场,各大软件、硬件和互联网公司都在争夺,万万没想到第一块蛋糕借着NB-IoT智能锁落在了共享单车市场上。科学实验模块
物联网的第一个突破口
昨日(9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ofo小黄车4.0发布会上,ofo发布了行业首款NFC智能锁,并展示了与中国电信、华为共同研发的行业首款NB-IoT物联网智能锁。
新发布的NFC智能锁使用了GSM、NFC、蓝牙三种通信方式,可实现手机贴近解锁,支持信息的离线传输,车锁与手机之间无需网络便可实现信息的交互,通信拥有双向鉴权、数据加密等手段,能达到金融级别的安全等级。目前,该款NFC智能锁已率先量产,计划于10月正式商用。
而其展示的NB-IoT物联网智能锁作为全球首款物联网智能锁,不仅标志着NB-IoT技术的首次商用,也引领共享单车行业率先站上移动物联网商用的风口。
NB-IoT物联网智能锁具备广覆盖、大容量、低功耗的三大特点。首先,NB-IoT信号穿墙性远超现有的网络,即使用户深处地下停车场,也能利用NB-IoT技术顺利开关锁;其次,NB-IoT技术比传统通信网络连接能力高出百倍以上,同一基站可以连接更多的智能锁设备,避免宕机情况;此外,NB-IoT设备的电池使用时长,可完全覆盖共享单车的生命周期。
ofo小黄车联合创始人薛鼎表示,NB-IoT技术是现阶段共享单车智能锁最佳解决方案,随着NB-IoT智能锁的投用,ofo小黄车随之成为万物互联的第一个突破口。
这款智能锁7月份已进入市场,并且出海欧亚大陆,在ofo刚刚入驻的四国六城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ofo已连接超过1000万辆共享单车,日订单超2500万,在全球13个国家超180座城市为超过2亿用户提供了超40亿次出行服务,并计划于年底前进入全球20个国家的200座城市。
在36kr的《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指出,物联网上下游产业链中,ofo小黄车在行业率先商用NB-loT物联网智能锁,引领的共享单车处于应用层,这也是物联网产业链的最顶层。
如何实现“万物互联”?
目前,共享单车系统包括智能锁、基站网络、云平台、手机四个部分,ofo将华为NB-IoT模块集成到智能锁中,通过电信的NB-IoT网络实现信号覆盖广、穿墙性强、功耗更低、开关锁更快等特点,同时将华为IoT设备管理云与自身大数据平台结合,实现设备和数据的智能化管理。
在此之前,NB-IoT虽然是公认的国际物联网标准,但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应用场景。传统意义上,产品与人的关系就像漏斗一样,这种“一对一”服务的漏斗关系,让服务效率和社会资源流转处处受限。
借助NB-IoT物联网智能锁,ofo不仅把无桩共享模式与物联网结合,将单车直接变为服务与数据入口,而且将“一对一”的漏斗服务模式打破,让人与车、车与车、人车与环境之间发生直接交互,大大提高了单车运营效率,并且打开了以ofo小黄车为连结点的万物互联窗口——这个窗口开放、灵活、高效且随ofo小黄车遍布城市,未来将赋予ofo在移动互联网布局、智慧生活应用场景构建方面的无限想象。
目前ofo的连接用户已经超过1000万,这些用户正在源源不断地提供出行大数据。随着ofo小黄车NB-loT技术的不断优化,ofo可能会通过更多维度的传感器检测车辆附近复杂的城市信息,对人流集中度、交通拥堵度、商业客流量进行感知。一旦用户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可以有效的调度实时交通,并对政府城市规划提供参考,这也是ofo物联网技术在更高层面的场景使用。
在后台运营系统中,ofo应用了卷积神经网络来预测用户出行需求,同时运用谷歌TensorFlow人工智能系统使预测结果更精确。
借助“高智高精”的人工智能系统, ofo可将智能锁返回的定位信息形成热力图,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热力图的颜色变化进行相关性特征提取,转变为对用户骑行需求的变化分析。依托这一分析结果,ofo小黄车可以实现单车的智能精准调度,不仅能有效缓解“单车围城”问题,还能大幅提升共享单车利用率。
事实上,作为ofo的控股方,滴滴出行未来的用户数据也会和ofo打通,届时ofo物联网将会有强大的数据支持。同时,据悉阿里也有可能会被拉来做互联网线下发展的同盟,提供更多的用户支付数据,帮助ofo拓展互联网线下消费场景。
“甚至在未来,我们也不排除会在自行车安装感应器,实时监控骑车者的身体状态。”ofo内部人士说。这些不同的尝试,最终都是为了从出行情况、消费能力和体征等多个角度全方位了解用户,以通过物联网为其提供更智能更全面的服务。
“在NB-IoT商用后,接下来ofo可能从物联网的顶层应用层,向底层更基础的网络层延伸,扩展业务半径。”某物联网专家表示。
简单点来说,NB-IoT智能模块连接的是小黄车与其他物品两端,另一端有可能是路灯、写字楼电梯、商场卷帘门,也有可能是超市的购物车和收款用的POS机,这些都可以通过用户使用手机给小黄车扫码完成激活。
一旦商用探索完毕,未来线下物联网的服务场景将更为具体,例如路灯在骑行车靠近时会自动亮起、去购物之前会自动收到常逛的商场里的打折信息,甚至是当用户刚骑完车,回到家会发现空调已经自动打开,饮水机准备好了一杯水,电视已经跳转到自己最喜欢的频道。
产业链渐成型
NB-IoT行业是一个芯片——模组——终端——网络——应用的长尾式产业链。
ofo 的NB-loT物联网智能锁由ofo、华为、电信三方合作中,ofo负责智能锁设备开发,华为负责芯片方面的服务,中国电信提供NB-IoT物联网的商用网络,这也意味着NB-loT的产业链已逐渐成型。
目前有哪些芯片厂商推出了NB-IoT芯片、何时能量产、有哪些模组呢?
**NB-IoT芯片厂商 **
1.华为: 5 月15 日,华为表示由台积电代工的NB-IOT 芯片(Boudica 系列)将在6 月大规模发货,由ublox、移远合作提供NB-IoT商用模组。Boudica 120 计划月发货能力在百万片以上,Boudica150 芯片预计2017Q4 大规模发货。目前,华为公司已经与40 多家合作伙伴、20 余种产业业态展开合作,到2017 年底将在全球范围内支持30张NB-IOT 商用网络,加速促进NB-IoT 技术在智能表计、共享单车、智慧家庭、水污染监测以及车联网等领域的规模化商用。
2.高通:在高通看来,物联网多模是趋势,NB-IoT与eMTC这两项技术将相互补充。如果采用全球NB-IoT+eMTC双模的方式,将会充分发挥两种技术的优势,弥补双方的不足。
为此高通推出了可以支持eMTC/NB-IoT/GSM的多模物联网芯片MDM9206。这款芯片凭借单一硬件就能实现对于eMTC/NB-IoT/GSM的多模支持,用户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动态连接选择。同时集成的射频可以支持15个LTE频段,基本可以覆盖全球大部分区域。其优势就在于通过单个SKU解决了全球运营商及终端用户的多样的部署需求,具有高成本效益、快速商用、可通过OTA升级保障等优势。
3.RDA:锐迪科NB-IoT芯片RDA8909,支持2G、NB-IoT双模,RDA8909符合3GPP R13 NB-IoT标准,还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支持最新的3GPP R14标准。另一款支持eMTC、NB-IoT和GPRS的三模产品RDA8910也在准备中,预计将于2018Q2量产。
4.中兴微电子:中兴微电子NB-IoT的芯片是Wisefone7100。据称,Wisefone7100内部集成了中天微系统的CK802芯片。预计2017年Q2上市,暂无进一步消息。
5.Intel:芯片型号为XMM 7115,支持NB-IoT标准。预计2016年下半年会提供样品。XMM 7315,支持 LTE Category M和NB-IoT两种标准,单一芯片集成了LTE 调制解调器和 IA 应用处理器。预计2017年商品化。
6.Nordic:nRF91系列是Nordic的NB-IoT蜂窝技术产品。预计2017年下半年提供样品,2018年供货。
NB-IoT模组厂商
模组厂商方面,日前最新消息,在中国电信2017年启动的3亿元补贴计划中,NB-IoT模组厂商利尔达已成功跻身首批获得补贴资格厂商行列。
目前,利尔达NB-IoT模组成功完成电信入库流程,意味着客户通过在电信天翼购平台选用利尔达NB-IoT模组具有获取电信相应补贴的资格。
由于NB-IoT的应用太过广泛,NB-IoT模组厂商的集中度没有芯片厂商的高,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运营商火力全开
除了芯片、模组、终端外,网络是NB-IoT发展的基础,如今三大运营商已经火力全开拼杀NB-IoT网络建设。
今年6月,工信部正式发文,在NB-IoT网络建设方面,工信部要求到2020年,我国NB-IoT网络的NB-IoT基站规模要达到150万个;到2017年年末,我国NB-IoT网络的NB-IoT基站规模要达到40万个。此外,工信部还要求到2020年,我国NB-IoT的连接总数要超过6亿;2017年末,我国NB-IoT的连接总数要超过2000万,2020年总连接数超过6亿。
参考上述任务目标可测算到2020年,我国NB-IoT芯片、通信模组、基站设备升级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50亿元、240亿元、300亿元,考虑到核心网、其他网络配套建设、平台等建设(无线基站占比约30%),预计整体NB-IoT网络建设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级别。
随着工信部指示出台,三大运营商加快了NB-IoT建设的步伐。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在8月初就宣布预计投入395亿元进行蜂窝物联网工程无线网和核心网设备的勘察设计与可行性研究服务,预估勘察费15.6亿元。
近日,中国移动公布了2017年31省蜂窝物联网无线主设备集中采购结果,其中,华为、中兴成最大赢家,爱立信份额排第三,诺基亚排名第四。集采结果公示后,中国移动将联合设备商快速完成NB-IoT网络的部署。据了解,中国移动预计建成40万NB-IoT基站。
在模组方面,中国移动在MWCS2017期间发布了自主品牌NB-IoT单模中尺寸通用模组M5310,是尺寸最小的eSIMNB-IoT模组。在平台方面,中国移动目前已建成OneNET平台,目前OneNET平台成功完成M6220、G510两款eSIM模组接入测试,实现了该系列模组与OneNET开放平台的无缝连接。中国移动已全面开展NB-IoT网络与产品建设。
中国电信
在网络建设方面,5月17日中国电信宣布已建成全球首个覆盖最广的商用新一代物联网(NB-IoT)网络,实现31万个基站的升级。在业务方面,中国电信6月20日发布了NB-IoT业务套餐,该资费套餐是按照“连接次数”计费,套餐内规定一定的连接数,超出套餐外的连接次数部分另行收费。
在平台方面,6月27日,中国电信在上海发布了物联网开放平台,平台由连接管理、应用使能和垂直服务三大板块构成,全球化、安全可信的端到端服务,目前,中国电信物联网开放平台已提供超过3000万张物联网卡连接管理服务,其中包含近10万张NB-IoT物联网卡,连接管理服务客户数超4000家,连接管理API调用数每周超过2亿次。目前,中国电信在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的分公司已各自召开NB-IoT网络商用发布会并宣布商用。
在模组方面,中国电信市场部副总陆良军表示,中国电信在NB-IoT模组方面,经过13个月精心准备,可以提供最全面的现网优化测试;完成了80大项指标优化,实现业界领先水平商用模组;倡导TAF标准,推动模组标准化。
中国联通
在8月底举办的“物联网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联通将物联网的总体战略确定为“物联网平台+”生态战略。
在网络建设方面,中国联通已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完成了NB-IoT试商用开通,全国300多个城市具备快速接入NB-IoT网络的能力,而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则实现了全域覆盖。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指出:“中国联通正在推动双频模组(900MHz/1800MHz)的标准化、规模化、开放化,并呼吁和产业界一起推动物联网模组全频标准化。”
在平台方面,中国联通将打造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水平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的物联网基础平台。这一平台可以达到6000万个连接总数,服务超过1万户的行业用户,API调用可超过30亿次。
三大运营商的积极布局,不仅给行业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更是整个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第一阶段:模组厂受益
从NB-IoT的发展阶段来看,可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芯片及模组成本较高,主要由运营商、设备商这些供给方通过补贴、示范的形式来培育市场需求,推动行业逐渐从0到1发展,这一时间段从2016年标准落地开始示范建网到2017年;
第二个阶段是随着芯片出货量的不断增加,模组成本逐渐下降到与现有的物联网技术路线差不多,公共服务、个人生活、工业、新技术(共享单车)等各行各业的需求会和运营商、一起推动NB-IoT发展,这一时间段预计从2018年持续到2020年;
第三个阶段是物联网底层产业成熟、丰富应用开始发展的时期。此时网络接入成本低廉,更多是需求驱动,基于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物联网垂直应用是价值所在。
目前NB-IoT仍然处于由供给推动的第一阶段,但市场发展到了加速节点,预计2018年第一阶段结束进入行业应用需求推动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中公共服务、个人生活、工业、新技术(共享单车)等各行各业的需求会和运营商、设备商一起推动NB-IoT发展。
在第一阶段,运营商的补贴会让模组厂直接受益,如中国电信2017年5月的计划全年3亿元补贴物联网项目,其中1亿元用于NB-IoT补贴(500万个NB-IoT模组,价格50-60元/个,单个补贴20元左右)。2018年是中国移动大规模投入NB-IoT 建设的时期,财力雄厚的移动预计将投入更多来占据市场领导地位。
在第二阶段,随着成本下降,行业性的需求会持续拉动NB-IoT模组市场增长,有分析指出,当NB-IoT芯片1美元、模组趋向5美元,才能使得商用门槛进一步降低。
无论如何,物联网NB-IoT的市场大门现已被ofo的NB-IoT智能锁撬开,物联网时代或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