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我们联系我们
动态信息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裁员结束,索尼很快找回了当年的感觉

发布时间:2015-5-6

关键字:索尼复苏  拆分业务  电子零部件业务  科学实验模块

索尼终于要复苏了。索尼于4月30日发布业绩预期称,2015财年(截至2016年3月)的合并最终损益预计盈利1400亿日元(2014财年为亏损1259亿日元)。这将是索尼时隔3年转为盈利。尽管与日本其他大型家电及电子企业相比,索尼的业绩改善脚步仍较缓慢,但电视及个人电脑等电子业务的结构改革已有眉目,实现再增长的基础正逐步完善。如何在图像传感器等优势业务上确保稳定的盈利模式是索尼当前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索尼副社长兼首席财务官(CFO)吉田宪一在记者会上针对索尼的现状表示,“虽然大规模裁员已经结束,但一半的业务就像病后初愈一样。”从首次出现无分红的2014财年,到2015财年中期(2015年4~9月)只有10日元的分红(全年预期尚未确定),可以说形象地反映了索尼的现状。

 

《国际电子商情》
 

索尼曾经持续低迷的电子业务在本年度出现的戏剧性转变成为全公司“复苏到一半”的原动力。

 

在今年启动的第二个中期经营计划中,索尼主要提到了以下内容:

·进一步升级数码相机、Walkman高分辨率音频播放器等现有商品,打造让消费者更加感动的、令人期待的商品。

·在电子领域推出类型与以往不同的商品。

·继续开发音乐和游戏等一直以来开发的商品。

 

此外,在此次计划中得到强调的是,分拆电子相关业务。除了已分拆的电视、移动终端和游戏业务之外,还计划今年秋季分拆涉足Walkman等业务的影像和音响部门。

 

针对分拆相关业务的意图,平井社长列举了以下3点:

 

①希望减少组织的层级,使更加迅速的决策成为可能;

②通过分拆各项业务,推动基于长期观点的开发投资和人才培养;

③通过各项业务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设定考虑到股东利益的数值目标,促使管理层明确结果责任。

 

索尼旗下有1300家子公司,相关企业100家以上,但索尼销售额的7成来自从总部分拆出去的这些企业。其意图似乎是,必须使旗下企业反应更加迅速,更灵活地采取行动,赋予各个公司权限,并以此提升收益。

 

但是,目前也存在“经营者责任将何去何从?”和“或将有助于高层规避责任”等质疑的声音,这一点不容否认。即使平井社长声称“正在朝着积极方向前进”,但外界看待索尼的目光依然严厉。

仍拖着“病躯”的索尼有胜算吗?

 

2014财年索尼因电视销售公司和总部的裁员以及智能手机的减损损失等,计入了3300亿日元以上的结构改革费用,但到2015财年这项支出减少到了450亿日元。之前的裁员已经在人事费用等成本削减方面初见成效。另外,占全球市场份额首位的图像传感器等电子零部件业务预计增益30%以上。尽管游戏业务出现下滑,但索尼仍然决定对以畅销游戏机“PS4”为主的游戏部门加大促销费用和研发费用的投入。

 

由智能手机、游戏、相机、电视、电子元器件5个部门构成的电子业务在2015财年预计盈利1940亿日元(2014财年为亏损17亿日元),恢复至盈利超过3000亿日元的2007财年(截至2008年3月)之后的水平。股市对索尼的业绩上涨也表示出信心,日本信金资产管理公司的首席基金经理藤原直树认为,“索尼发布的业绩预期仍比较保守”。进入2015年以来,索尼的股价大幅上涨47%,其原因为一直停滞不前的裁员计划终于开始实施,受到市场好评。

 

终于露出复苏迹象的索尼面临的问题在于,收益增长的主要内容以及核心业务尚未明确。

 

索尼的竞争对手们正在缩小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消费电子业务。例如,松下将汽车和住宅作为核心业务,日立制作所则将重心放到基础设施业务上。虽然索尼社长平井一夫表示,“不会在消费电子业务上后退一步”,但索尼并无胜算。

 

仍在拖着“病躯”的索尼提出目标,将2017财年(截至2018年3月)的营业利润提高至上财年的7倍,达到5000亿日元以上。副社长吉田表示“为了能够挑战新业务,我们决定加大投资,将在今年开始实施。”

 

2015财年的设备投资额达到5100亿日元,是上财年的2倍,成为索尼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投资,其中60%的投资集中在图像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部门。此外,向智能手机等设备搭载的图像传感器投入的资金达到2100亿日元。

 

“完全复活”的条件

 

索尼图像传感器的全球份额高达40%,将通过积极投资来稳固全球首位的宝座。为了加强游戏产品的联网功能,索尼将进一步增强服务器等的性能。另一方面,索尼的投资分配有张有弛,将减少对智能手机和电视业务的投资。电子元器件、游戏、电影和音乐等娱乐业务将成为索尼未来3年的三大核心业务。

 

日本美林证券公司的片山荣一认为,在采取各种举措成功“止血”之后,索尼在“传感器和游戏业务上的积极投资将通过收益增长显现出来”。在电子元器件业务仍然能够赚钱的时候,索尼能否找到并培育出新的增长引擎呢?只有培育出不逊色于韩国三星和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索尼才能具备“完全复活”的条件。